曹操喜欢郭嘉,刘备欣赏法正,
野心家配阴谋家,赌徒配狂生,这恐怕不是巧合。
我们先来提炼郭法二人的共同之处,再尝试解答这类谋士的根本作用。
首先,郭法二人的性格底色,是不易受主流价值观牵制。
郭嘉作为颍川士人的一员,却从二十岁起,即初平元年(190),反董卓联盟成立那一年,就开始隐藏自己,只保留与有效渠道的接触。
自弱冠匿名迹,密交结英隽,不与俗接,故时人多莫知,惟识达者奇之。
中途去过一趟河北,但对袁绍不满意。
直到许昌朝廷成立,才在建安二年(197)接受傀儡政府的征辟,进入赵温的司徒府,很显然,是奔着荀彧去的,随后便经由荀彧,见到了曹操。
从他先在河北与辛评、郭图评价袁绍,后又投奔荀彧来看,以阳翟人为核心,扩散到整个颍川,这就是郭嘉的有效渠道,背靠这个网络,郭嘉蛰伏了七年,观察了七年,颇有一种乱世伺机,狩猎天下的感觉,这和绝大多数士人的思路是不一样的。
更不用说他我行我素,从不在意其他士人的看法。
初,陈群非嘉不治行检,数廷诉嘉,嘉意自若。
你说我不检点,我不反对,但我不改,你我本非同路人。
法正也是如此。
他以刘璋使者的身份,背负主君求援的使命,却成了引狼入室计划的实际执行者。
事成之后,也不见有任何心理压力,反而是一朝得道,睚眦必报,
一餐之德,睚眦之怨,无不报复,擅杀毁伤己者数人。
应该说,如此明目张胆地行小人之志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聪明如法正,必然意识到了自己与主流价值观的背离,但他不在乎。
刘备入蜀后,需要与东州人联姻。
吴懿的妹妹虽然合适,但她是刘璋的哥哥刘瑁的遗孀,刘备作为刘氏宗亲,不得不考虑政治影响,所以很犹豫。
法正不同,他无所顾忌,并且给刘备找了个台阶,献上了一条八百多年前的例子,
先主疑与瑁同族,法正进曰:"论其亲疏,何与晋文之於子圉乎?"於是纳后为夫人。
惹得习凿齿在批注里大骂无耻。
在儒家意识形态占据绝对主流的东汉,郭法二人的道德阻力要远小于其他人,这种心态使得他们可以回归出谋划策本身,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,为君主提供一个答案。
我把事儿办成就行了,别的你管那么多干嘛?
其次,正是这种相对阴鸷的性格底色,使得此二人惯于观察人心,判断人性。
郭嘉对孙策的判断基于两点:
第一,江东的英雄豪杰被诛,他们的子侄门客不会放过孙策;
第二,孙策跟他爹一样,轻挑无备,结局也很可能一样。
袁绍死后,进攻河北依然有难度。
郭嘉认为不用主动进攻,袁尚、袁谭从袁绍那里继承的能量不相上下,逼急了就联合,没有外敌则必然内斗。
急之则相持,缓之而后争心生。
后来二袁奔辽东,曹操自信地说要让公孙康把他们的人头送来,恐怕正是受了郭嘉的启发。
征乌桓前,曹操方面担心刘表任用刘备北上。
唯有郭嘉赞成北伐,理由如下:
乌桓人自恃偏远,肯定不会积极备战;
袁绍在北边得人心,如果胡汉响应,事情恐怕不好办,公孙瓒不就是这么没的吗;
刘表知道自己不如刘备,难以处理与刘备的关系,必然不会袭许。
可以看到,这些精彩的人心判断,是郭嘉的惯用思路。
法正的记载不如郭嘉丰富,但依然可以看出这种痕迹。
郑度劝刘璋坚壁清野,高沟深垒,等待刘备自己崩溃,这个策略,刘备听了都害怕,
先主闻而恶之,以问正
法正却精准预见,刘璋这个人,用不了这条计策,
正曰:"终不能用,无可忧也。"璋果如正言
而当法正在蜀郡太守的位置上作威作福时,诸葛亮拒绝出手制止,
法孝直为之辅翼,令翻然翱翔,不可复制,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!
葛法二人风格相反,位置不同,但能量接近,
诸葛亮的反应,法正必然是提前判断过的,双方各取所需,互惠互利,法正遂心愿,诸葛亮则很有可能通过法正去影响刘备,以至于夷陵之后,诸葛亮哀叹法正之死。
当然,无论是郭嘉还是法正,他们都看出了各自的君主不会在乎他们守不守规矩。
曹操接到陈群的举报,却“愈益重之”,
刘备自己不怕死却怕法正死,喊出“孝直避箭”,
被偏爱的,确实有恃无恐,
而首先要读懂的人心,正是君主的。
可见,郭法二人对人性的洞察,大大提高了他们对局势判断的精准度,帮助君主实现了资源的准确投放,当然,也使得他们保有了在君主身边的特殊地位。
最后,既不受主流价值观的约束,又善于解读人心,这就使得郭嘉法正的思路,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以精准判断为前提的,极致进攻性,和极高的风险。
前述其实已经足够说明这一点,这里再举两个军事上的例子。
刘备在阳平关下长期与夏侯渊对峙无果,于是南渡沔水,走山路进入关内,在定军山作营,逼迫夏侯渊来战。
这一策略出其不意,充分调动了夏侯渊与张郃,最终夏侯渊也正是死于露出破绽;
然而,把自己置于敌人面前,身后就是群山,不仅粮草供应困难,更是退无可退,要么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,要么就是全军覆没在定军山。
曹操来迟一步,感叹刘备必有高人指点,
曹公西征,闻正之策,曰:"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,必为人所教也。"
这固然有输家耍赖,贬低赢家的成分,但刘备集团的作战能力,因为法正的参谋而出奇制胜却是事实。
曹操北征乌桓,走到易县,郭嘉建议放弃辎重,轻装简行,
至易,嘉言曰:"兵贵神速。今千里袭人,辎重多,难以趣利,且彼闻之,必为备;不如留辎重,轻兵兼道以出,掩其不意。"
乌桓人直到相距不到二百里才发现曹军,应对仓促,阵容不整,被曹操发现破绽,以张辽为先锋击溃;
然而,正因为轻装简行,披甲者少,敌军人数众多,均为骑兵,曹军中恐惧情绪弥漫,
......将数万骑逆军。八月,登白狼山,卒与虏遇,众甚盛。公车重在后,被甲者少,左右皆惧。
仗打赢后,又差点在路上饿死渴死,以至于曹操后来重赏了那些不建议北征的人。
这两个作战计划的共同特点,就是赌性极大。
这两位不拘一格的谋士,大大拓展了君主手中的选项,让君主发现,原来我还可以这么玩儿?
他们代表了一种极致的实用主义,展示了如果将一切掣肘的因素排除掉,这个团队能够拿到的最佳成绩是什么。
但是,我们也不得不承认,他们的思路风险太大,并不是一般君主能够驾驭得了的。
因此,就必须解释,为什么曹操和刘备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个类型的谋士,难道仅仅因为他们骨子里是赌徒吗?
当然不是。
因为他们处于劣势。
选择这样的谋士,固然不利于稳定发展,不利于安定团结,但是,却极其有利于逆风翻盘。
郭嘉、法正二人活跃的时期,正是曹操、刘备集团成型的关键,是剑走偏锋,逆天改命的时期。
郭嘉于献帝都许的第二年,加入曹操。
挟天子的本质,是向袁绍宣战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