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刘备身边最得力的智囊,人们往往首先想到诸葛亮,但实际上,真正位居首席的谋士另有他人。曹操曾感慨,正是这位谋士为刘备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。
曹操极为看重的那个人究竟是谁?他选择在何时加入刘备的阵营?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做出这样的决定?
【怀才不遇的法正】
法正出身名门,祖父法真在士林中颇有声望。早年他投靠了益州之主刘璋,在其帐下任职。然而,在刘璋手下,法正的才华始终得不到施展,一直郁郁不得志。直到后来遇到刘备,他的人生才迎来了转机。
法正投靠刘璋实属迫不得已。那时正逢全国范围的大旱,灾情遍布各地,民不聊生。
法正的老家遭遇了严重的干旱,整座城市到处都是逃难的百姓,路边随处可见饿死的人。虽然法正家里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书香门第,但还称不上是那种家财万贯的豪门大户。
面对这场巨大灾难,他的家族也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境地。故乡的环境已无法让他施展才华,法正不得不背井离乡,踏上寻找贤明君主的道路。
益州地处蜀地,灾情相对较轻。益州牧刘璋是皇室后裔,家世显赫。法正与同乡孟达商量后,决定前往益州投靠刘璋。
法正万万没想到,刘璋在用人方面有着明显的地域偏好。他身边的重臣谋士,大多来自蜀地的名门望族。
我本有意为刘璋出谋划策,但在他身边根本找不到立足之地。即便投奔了他,法正也花了很长时间,才好不容易混上了新都县令的职位。
法正并非冲着县令之位而来,他原本是想帮助刘璋干一番大事业。然而刘璋胸无大志,只求在益州安稳度日。
天下动荡之际,智者必择良主而事。法正看透刘璋非可托付之人,不禁感慨自身才华无处施展,对前途深感忧虑。
益州别驾张松与法正私交甚笃,二人皆有辅佐贤主、成就大业的志向。然而面对刘璋安于现状、不求进取的态度,张松也感到无计可施。
法正与张松常聚在一起把酒言欢,借酒消愁,倾诉对刘璋的种种不满。然而,当时的情势下,他们别无他路,只能暂时依附于刘璋麾下。
在官渡一役中,袁绍遭遇惨败,曹操则得到许都世族的鼎力支持,孙权手下更有周瑜这样的名将辅佐。相比之下,那时的刘备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。
曹操麾下人才济济,孙权则因年纪尚轻,不得不依靠周瑜辅佐朝政,这两方势力对投奔者来说都算不上理想的去处。
他们不得不继续在刘璋手下效力,心中满是壮志难酬的无奈。然而,命运总是充满意外,转机往往就在不经意间降临。
刘璋担心曹操的强大,打算依附曹操以稳固自己的地位。然而,法正和张松却认为曹操并非贤明之主,不愿追随刘璋归顺曹操。
刘璋想派人去曹操那里,可他的亲信们都不愿接这差事。无奈之下,张松挺身而出,承担起使者的重任,动身前往曹营拜见曹操。
曹操胸怀大志,立志成为统一天下的霸主。张松归来后,极力劝阻刘璋不要投靠曹操,否则很可能被其兼并。
没过多久,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,却在赤壁之战中惨遭重创。周瑜一把火烧毁了曹军的战船,也彻底浇灭了曹操统一天下的野心。
曹操仓促撤退,刘备的势力随之增强。张松和法正商量后,认为刘备是值得追随的贤明君主。
有人向刘璋提议,建议他与刘备建立友好关系,并推荐法正作为使者前往刘备处。法正与刘备会面后,内心更加坚定地决定要追随刘备。
【得奇才取益州】
诸葛亮的战略规划中,荆州和益州是刘备实现雄图霸业的关键。一旦控制了这两个战略要地,刘备就具备了争夺天下的坚实基础。
此时的刘备正处于低谷期,手中没有任何根基,想要夺取荆州和益州谈何容易。正当他为此发愁之际,谋士法正又一次出现在他面前,为他出谋划策。
法正再次以刘璋使者的身份出现,实际上却暗中打算归顺刘备。背后的原因是曹操准备攻打张鲁,这让刘璋担心曹操会借机占领益州。
张松抓住机会向刘璋进言,提议邀请刘备进川讨伐张鲁。刘璋认为这个主意不错,随即派遣法正前去迎接刘备入蜀。
然而刘璋被蒙在鼓里,他手下的两人早已秘密归顺了刘备。当法正见到刘备时,便立即向他表明了效忠之心。
在刘备及其随从看来,法正等人的投诚无疑是上天送来的好机会。凭借这两人的协助,刘备拿下益州已是板上钉钉的事。
法正为刘备献计,表面应承刘璋的提议,暗中却谋划夺取益州。然而,这个计划未能保密,最终泄露出去,致使张松丢了性命。
刘备与刘璋彻底翻脸,借机夺取了益州。法正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,成功追随刘备,成为他最倚重的智囊。
刘备当上益州牧后,他的地位并不稳固。益州的豪门大族对他并不买账,随时可能有人会把他从这个位子上赶下去。
要迅速赢得豪门望族的支持,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与本地名门结为姻亲。法正经过一番甄选,向刘备提议迎娶吴氏为妻。
吴夫人的亲哥哥曾在刘璋麾下效力,而她自己也曾是刘璋兄长的妻子。刘瑁,也就是刘璋的哥哥,过世后,吴夫人便成了寡妇。
与吴氏联姻,既向益州士族表明了刘备善待刘璋旧部的立场,又加强了刘备与当地豪族之间的联系。通过这桩婚事,刘备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智慧,更在蜀地站稳了脚跟,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这种策略性的婚姻安排,巧妙地化解了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,实现了多方利益的平衡。
刘备心里琢磨着,他和刘璋毕竟是一家人,论起亲戚关系,刘璋的兄长就是他的兄长。要是自己娶了吴夫人,那不就等于娶了亡兄的遗孀吗?
刘备对这种事感到很不妥,觉得不合规矩。可法正却不以为然,认为刘备过于顾虑。在他看来,刘备和刘璋之间早已谈不上什么亲缘关系了。
要说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,顶多就是祖上出自同一家族。不过汉朝延续了四百年,拥有共同祖先的人比比皆是,家族之间联姻的情况更是常见。
春秋战国时代,各诸侯国的君主们大多是宗族关系,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联姻结亲。像晋文公就娶了自己的侄媳妇,当时也没人用礼教规范来指责他。
法正一番开导后,刘备逐渐放下了心结,迎娶了吴氏。这一决定让益州的世家大族们悬着的心终于落地。
这些家族不必忧虑刘备会对他们进行报复,也不必害怕受到排挤。对他们而言,维护家族的兴旺发达才是头等大事。
谁当益州的一把手,他们压根不关心。只要上头别来折腾,对他们来说就万事大吉了。
对于追求功名这件事,他们并不在意谁当权。只要家族根基稳固,在任何朝代都能有所作为。即使暂时隐退一两代人,后辈依然能重返官场,延续仕途。
【法正不死,便无三国】
刘备之所以能够成功掌控益州,法正的贡献功不可没。然而,在协助刘备取得益州之后,法正并未因此自满。他深知刘备胸怀匡复汉室之志,并甘愿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那时候,曹操控制着汉献帝,只要以皇帝的名义发一道命令,就能名正言顺地行事。这让其他各方势力都感到十分头疼。
曹操实力雄厚,麾下猛将如云,兵强马壮。当初他还未成气候时,就已打败了称霸一方的袁绍,如今更是势不可挡,无人能与之抗衡。
曹操兵强马壮,又握有正统名分,各方势力都不敢轻易与他开战。但在刘备巩固了益州地盘后,谋士法正向他献策,建议出兵攻占汉中地区。
曹操占领汉中后,刘备压根没打算去争夺这块地盘。而曹操在击败张鲁后,也没有乘胜追击,向益州进军。
当时益州局势动荡,曹操若趁机进攻,刘备根本无力抵抗。然而,面对如此难得的机遇,曹操却选择了撤军。
法正推测,曹操那边肯定出了乱子。否则,他怎么会白白放过这么好的时机?
张郃与夏侯渊这两位曹操手下的猛将,负责镇守汉中。尽管如此,法正依然向主公进言,主张攻占此地。
汉中这块地盘对益州而言举足轻重。一旦被刘备拿下,他就能南北兼顾:向北可对抗曹操,向南能逐步吞并雍州和凉州,从而壮大自身实力。
经过法正的极力建议,刘备最终下定决心攻打汉中。然而,刘备的军队实力不足,如果直接与汉中守军硬碰硬,必定会遭受惨重伤亡。
因此,直接强攻并非上策,必须智取汉中。刘备召集张飞和马超,三人共同谋划夺取汉中的策略。
刘备手下的将军们一致支持攻占汉中的计划。大家都觉得拿下这块地盘很有必要,可以消除曹操对益州造成的压力。
当听说汉中仅由夏侯渊和张郃驻守时,张飞立即站出来,表示要替兄长夺取这片要地。然而,刘备并未立即应允,而是示意他先听听法正的意见。
法正对张飞的骁勇善战给予了肯定,尽管这种勇猛在当下场合显得不太恰当。但他没有过多评论,转而开始阐述自己的计划。
法正的策略其实并不复杂,他用了调虎离山之计。不过夏侯渊和张郃手下的兵马有限,抵挡刘备大军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。
法正精心策划,成功击溃夏侯渊,导致曹军大败。即便曹操亲自带兵前来复仇,刘备也按照法正的策略,避免与曹操直接交锋。
尽管曹操手握重兵,但刘备凭借地利优势固守,使得曹操一时难以突破。得知此次刘备采纳了法正的策略,曹操不禁长叹一声。
他告诉张郃:“此人心机之深,连诸葛亮都自愧不如;论耐性,刘备也望尘莫及。假以时日,必将成为我们最难对付的劲敌。”
在夺取汉中后,刘备自立为王,将法正提拔为尚书令兼护军将军。法正由此成为刘备倚重的核心幕僚,终于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。
令人遗憾的是,法正年仅45岁便英年早逝,未能见证并参与之后群雄逐鹿的历史进程。在他去世后,朝廷追封其为翼侯,其子嗣也获赐关内侯的爵位。
在刘备东征失利后,诸葛亮时常想起法正。他认为,要是法正还在世,必定能劝住刘备不去东征,即使劝不住,至少也能让刘备不至于遭受如此惨重的失败。 |